西河畔,人们尽享垂钓之乐。
7月1日0时,今年“春季禁渔期”正式结束,全市天然水域除一些禁钓水域外,广大钓友均可按“一人一竿、一线、一钩”的方式垂钓。我市拥有嘉陵江、东河等重要江河,是众多垂钓者心目中的“天堂”,钓友们迫不及待走向河畔,在感受垂钓之乐的同时,也见证着禁渔政策为水域生态带来的蝶变。
“禁渔”成效显著 钓友尽享渔趣
随着“春季禁渔期”结束,在南充的各大水域岸边,钓友们纷纷拿起钓鱼竿开启了休闲垂钓模式。7月2日清晨,记者在嘉陵江南充段沿岸看到,不少钓友们手持钓鱼竿,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垂钓的乐趣。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,满心期待着下一次“黑漂”。
“你看这条刚钓上来的鲤鱼,有几斤重。实施‘禁渔期’之前,这么大的鱼很难遇到,甚至经常当‘空军’。现在水里的鱼是真的多了起来,个头也明显变大!”在下中坝嘉陵江大桥下垂钓的李大爷将装鱼的水桶摇了摇,高兴地说:“现在明显感觉鱼好钓了,经常可以连竿上鱼,这也表明生态环境变好了。”
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介绍,我市严格落实禁渔政策,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,使得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。禁渔期内,执法部门加大了对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的打击力度,加强了水域巡查,有效遏制了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。这不仅让鱼类种群数量得到了增长,也让鱼儿变得更大、更肥。“同时,我们还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,向江河湖泊投放大量鱼苗,进一步补充了渔业资源。这些举措的实施,为南充的渔业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”
春季禁渔期结束 市民需规范垂钓行为
如今,“春季禁渔期”已经结束,这意味着钓友们又可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垂钓活动了。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春季禁渔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垂钓活动可以随心所欲。为了维护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,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,南充市渔政部门将采取一系列科技手段加强巡逻监管。
在科技巡逻方面,将充分利用好“智慧渔政”监控视频预警处置平台。该平台通过在水域周边设置多个高清摄像头,可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。一旦发现违规垂钓行为,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,执法人员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并前往现场处理。
此外,无人机也将在巡逻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无人机可以快速抵达一些执法人员难以到达的偏远水域,通过高空俯瞰,清晰掌握水域内的垂钓情况,实现全方位、无死角的监管。
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提醒广大垂钓爱好者,在开展垂钓活动时,务必严格遵循相关规定,以实际行动支持渔业资源保护工作,让南充的水域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。
■相关链接
开展垂钓活动应遵循以下规定
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提醒广大垂钓爱好者,在开展垂钓活动时,务必严格遵循相关规定。
首先,要严格遵守钓具使用规定。每名垂钓者只能使用一根竿、一副线、钩尖总数不超过两个的钓具进行垂钓。禁止使用探鱼设备、视频辅助装置、船艇、排筏等水上漂浮物,以及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钓饵、窝料和添加剂等。
其次,要注意钓获物管理。禁止钓获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,若误钓,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。垂钓者每人每天垂钓期间,留取的钓获物总重量不得超过2.5千克,超出部分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。钓获单尾(只)重量超过2.5千克的,可以留取,但只能留取一尾(只),其他钓获物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。同时,禁止丢弃、分散、隐藏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的钓获物,更要严禁销售、收购禁捕水域钓获物及其制品。
再者,要注重保护环境卫生。垂钓人员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,应自觉维护垂钓水域自然环境,及时清理垂钓垃圾,保持水域周边整洁。做到“人走场清”,不留下任何废弃物,共同为保护南充的水域生态环境贡献力量。
(原标题:“禁渔”带来全市水域生态蝶变)
来源 南充日报声明:转载出于宣传服务广大市民、弘扬正义、正气、警示之目的等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联系本平台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